发布时间:2024-06-01 15:37:27 阅读(30)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分类:《论语·子张篇》
【原文】
卫公孙朝问於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
(1)卫公孙朝:指卫国大夫公孙朝。春秋时鲁、郑、楚三国皆有公孙朝,故加卫字加以区别。
(2)子贡:“孔门十哲”言语科弟子,小孔子31岁。曾任鲁、卫之相,办事通达,善经商之道。
(3)仲尼:孔子的字。
(4)文武之道:即文王武王之道,亦即礼乐文化。“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
(5)未坠于地:意即未被湮没丧失。“坠”,丧失、毁坏。如《尚书·酒诰》中的“今惟殷坠厥命”,以及《国语》中的“自先王莫坠其国,当君而亡之,君之过也”。
(6)在人:意即在世人之间流传。
(7)贤者识其大者:即识其大之贤者。“不贤者识其小者”仿此。“识”,知也。旧注读“志”,解作“记”,亦可。“大、小”,指内容多少。也有注解认为是指本、末或主要、次要,亦可。
(8)常师:固定的老师。“常”,固定不变的。
(9)夫子:指孔子。
【释义】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孔子的学问是从哪儿学来的呢?”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并未湮没丧失,仍在世间流传。所知者多的贤者,所知者少的不贤者,无不传有文王武王之道啊!我的老师何处不在学?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师呢?”
【解读】
本章记载了子贡对于孔子焉学这一问题的回答。并没有固定的老师向他传授,孔子无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专门向他传授呢?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论语》简介:《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是儒家经典之一。当时,其编纂者主要是孔子的弟子仲弓、子游、子夏、子贡等人。全书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444章,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全书约一万五千多字。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更多)
Copyright © LL13.net 联系方式:ll13fw@163.com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ll13f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