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发布时间:2024-06-01 15:37:27 阅读(29)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分类:《论语·子张篇》


【原文】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注释】

(1)阳肤:春秋时鲁国人,曾子弟子。
(2)士师:典狱官。
(3)矜:怜悯的意思。

【释义】

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得知他们的实情,要同情怜悯他们,而不要沾沾自喜。”

【解读】

本章是阳肤向曾子请教治民之道。
杨伯峻译:孟氏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向曾子求教。曾子道:“现今在上位的人不依规矩行事,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假若能够审出罪犯的真情,便应该同情他,可怜他,切不要自鸣得意!”
毛子水译:孟氏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国家政教不好,人民心里早巳没有国家的法纪了。你审清一件案情时,不应以查出罪人为喜,而应哀怜罪人!”
自春秋开始到曾子所生活的时代,已经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战乱。古代知识分子在多灾多难中,把政治的、人生的、社会历史的经验累积起来,流传给后世。这便是历史文化的精神。
“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是曾子对法治的观点,他认为应该把社会的实际情形与法治结合起来,这是执法人员应该具有的态度,判案的人,要深深了解事情的内情,犯罪的动机究竟在哪里?有许多是社会问题促成人去犯罪,所以在这样的时代,办案的时候,对犯罪的人,应该别有一种怜悯悲痛的心情,因为都是我们的同胞,我们的老百姓,为什么这人会犯罪?这是我们的责任。所以只有无比的悲痛和怜悯,没有什么功绩可喜的,更不要认为办了一个大案,自己有功了而高兴。如果社会上永远不发生罪案,那有多好呢?所以古代的士大夫,对于社会风气坏了,每人都有自己应该负责任的感觉。


论语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论语》简介:《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是儒家经典之一。当时,其编纂者主要是孔子的弟子仲弓、子游、子夏、子贡等人。全书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444章,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全书约一万五千多字。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更多)




皖ICP备2023023451号-2

Copyright © LL13.net 联系方式:ll13fw@163.com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ll13f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