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发布时间:2023-05-06 11:08:02 阅读(105) 作者:佚名


【原文】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按语】

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一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

【注释】

(1)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假,借,假借。句意为:处在我与敌两个大国之中的小国,敌方若胁迫小国屈从于他时,我则要借机去援救,造成一种有利的军事态势。

(2)困,有言不信:语出《周易·困》卦。困,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兑上),上卦为兑为泽,为阴;下卦为坎为水,为阳。卦象表明,本该容纳于泽中的水,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以致泽无水而受困,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自困,故卦名为“困”。“困”,困乏。卦辞:“困,有言不信。”大意是说:处在困乏境地,难道还能不相信强者的话吗?用于本计是说处在两个大国中的小国,正面临着受人胁迫的境地。这时,我如果说要去援救他,他会不相信吗?

(3)假地:借地。

(4)全势:整个局势。

(5)自阵:依靠自己的力量保持阵势。

【译文】

处在两个大国中间的小国,当敌方为使它屈服而威胁它时,我方要立刻出兵援助。对处于困境的国家,如果只是表示口头支持是不能取得小国的信任的。这是从《周易困》卦“困,有言不信”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按语翻译】

借道用兵的行动,不是靠花言巧语所能欺蒙取得的。必须是这个国家处于这样的形势:如果它不是受来自一方的威胁,就会遭到双方的夹击。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必然会用武力来逼迫它,我方却以从不侵犯它的利益进行诱惑,利用它侥幸图存的心理,立刻把力量扩展进去,控制整个局势。这样,它势必不能够保住阵地,所以不必经过战斗,就可以把它消灭了。例如:春秋时晋献公向虞国借道征伐虢国。晋国将虢国灭了,虢国的国君姬丑逃到了东周的京城洛邑。晋国军队在返回的途中,趁机袭击虞国,并将它灭掉了。

【出处】

《左传·晋灭虞虢》记载了“假道伐虢”这个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果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两件心爱的宝物,良马和垂棘之璧,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晋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因交一个弱朋友而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相关故事】

楚国“借息伐蔡”

楚国这次借道和春秋四大美女“息夫人”有关,蔡国和息国一向友好,蔡哀侯夫人就是息夫人的妹妹。

息夫人出嫁到息国的路上经过蔡国,蔡哀侯得知息夫人比她妹妹更好看,于是便动了恻隐之心,将她挟持入宫,行为轻浮,言语多有调戏之意。

息侯得知后大怒,奈何自己敌不过蔡国,于是就想到了借刀杀人,借楚国之手讨伐蔡国。息侯让楚文王假意攻打自己,然后他求援于蔡国,因为两国交好,息国又在楚国和蔡国之间所以蔡国一定会救援。等到蔡国来救援时,息侯坐收渔利,看着蔡哀侯被俘,蔡国灭亡。

就在息侯洋洋得意时,蔡哀侯心生怨恨,将息夫人的美貌描绘于楚文王,文王心动,于是假借出游之名到息国,在息国的宴会上见到息夫人美貌,被其吸引,于是便控制息侯,灭亡息国。

息侯因为自己的愤怒,借楚国的手灭亡蔡国,却不知道这是引狼入室,给自己留下祸患。


三十六计

作者:佚名

作者其他作品:《诗经》

《三十六计》简介:《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谋略之一,被称为“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更多)




皖ICP备2023023451号-2

Copyright © LL13.net 联系方式:ll13fw@163.com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ll13f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