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发布时间:2024-06-01 15:37:27 阅读(36)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分类:《论语·颜渊篇》


【原文】

司马牛(1)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2),夫何忧何惧?”

【注释】

(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2)疚:音jiù,内心痛苦,惭愧。

【释义】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解读】

此章与前章有关系。前章问仁,此章问君子。
这一章里,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孔子回答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司马牛之所以问君子,是想解除隐在心中的忧惧,所以孔子答复:“君子不忧不惧。”不忧不惧,即是“君子坦荡荡”的意思。
司马牛没有完全明白,所以再问。孔子再为解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内省是省察自己。一个人自省没有做对不起任何人的事情,一切无负于人,自心没有愧疚,何有忧惧,这就是君子。等于俗话说的:“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鬼不惊。”
据记载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司马牛兄桓魋在宋国将为乱,牛自宋来学,常忧惧,故孔子解之:自省无罪恶,无可忧惧。司马牛有三兄弟,另外两个在宋国作乱被人追杀,而司马牛是不认同其他兄弟的作为,更不会参与的。但是司马牛也被迫出逃,到了鲁国做了孔子的学生。司马牛作乱的兄弟其中有一个叫桓魋,就是曾经扬言要杀孔子的人,并追到孔子讲学的大树之下,孔子等人提前得知也先于其逃走了,桓魋怒而把那树也砍了。
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统治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桓魋谋反,必然不听司马牛的谏止,以致司马牛在无可奈何中陷于两难之境,既不能阻止其兄弒君篡位,又不能大义灭亲,所以忧惧不释。这个难题确是不好解决,但忧惧无济于事,反而有害于己,所以孔子教他不忧不惧,而不忧不惧来自内省不疚,只要司马牛不参与桓魋弑君之谋,也不到宋君那里告发,内省对于他的哥哥以及宋君,皆无愧疚,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前章问仁,这样作法,就可算是仁者。孔子言外之意,猜测也是提示司马牛,自己没有跟着做作乱的事,问心无愧就好了,以后也不做作乱之事,做到问心无愧。


论语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论语》简介:《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是儒家经典之一。当时,其编纂者主要是孔子的弟子仲弓、子游、子夏、子贡等人。全书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444章,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全书约一万五千多字。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更多)




皖ICP备2023023451号-2

Copyright © LL13.net 联系方式:ll13fw@163.com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ll13f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