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计 以逸待劳

发布时间:2023-05-06 11:08:02 阅读(88) 作者:佚名


【原文】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注释】

(1)困敌之势:势,情势、趋势。这里主要是指军事态势。句意为迫使敌人处于围顿的境地。

(2)损刚益柔:语出《周易·损》:“损刚益柔有时。”“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3)致敌之法:致,招引,引申为调动。致敌,即调动敌人。

(4)佚:同逸,安闲。指从容休整,养精蓄锐。

(5)劳:疲劳。

(6)致人不致于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7)以枢应环:枢,枢纽,引申为事物的关键;环,圆形之物。大意指把握事物的关键,从容应付周围事物的变化。所以,《庄子齐物论》说:“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8)实而备之:实,充实,坚实;备,准备。(《史记》卷六二《管晏列传》)

(9)马陵道伏击庞涓: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逼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迫使魏军弃韩自救。孙膑用退兵减灶的计谋,在道路狭窄、地势险要的马陵道设埋伏,一举歼灭魏军追兵。魏将庞涓知败局已定,愧愤自杀。(《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10)李牧守雁门……大破匈奴:李牧为赵国良将,驻守在代地的雁门(今山西代县),防御匈奴入侵。他一面照顾士兵,加强训练,养精蓄锐,一面注意保持实力,不与匈奴发生正面冲突,使匈奴产生李牧怯弱的错觉。两军相峙几年,匈奴未得利,赵国士兵也以为李牧惧敌,纷纷要求与匈奴决一死战,士气高昂。在匈奴对李牧完全放松警惕的情况下,李牧挑选战车一千三百乘,骑兵一万五千人,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弓箭手十万人,做好战斗准备,诱敌深入,巧布奇阵,从左右包抄敌人,斩杀匈奴骑兵十余万,重创敌人,使赵国北方边境十余年得到安宁。(《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要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用直接进攻的手段,而可采取“损刚益柔”的办法,疲惫、消耗敌人的手段,令敌由盛转衰,由强变弱。这是从《周易》损卦彖辞中“损刚益柔有时”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按语翻译】

这是牵制、调动敌人的计策。兵书上说:“凡是先到达作战地等待时机破敌的军队就会显得很从容,后到达作战地而仓促应战的军队就会处于疲劳奔命的被动局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牵着鼻子走。”兵书上是讨论作战,这里主要是讨论(政治斗争)态势。其主旨主要不在于选择有利地形以待机歼敌,而是(强调)以简单驭繁杂,以不变应万变,以小变应大变,以静制动,以小的动作应付大的动作,以抓住关键应付周围各种环境和事变的各个环节。像管仲寓军事于内政,寓兵于民,以扎扎实实加强战备;孙膑在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坚守雁门,久不出击,而在积极作战斗准备,所以后来作战时才能一举大破匈奴。

【出处】

以逸待劳,语出《孙子·军争篇》:“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后人延伸出成语“以逸待劳”。

《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能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相关故事】

司马懿以逸待劳拖死诸葛亮

诸葛亮六出祁山,对手都是司马懿。

诸葛亮智高一筹,每次使用浑身解数后,总能力压司马懿一头。每到这个时候,司马懿总是坚守营寨不出门。

甚至有一次,诸葛亮为了与司马懿正面交战,送来女子衣物以激将。司马懿不为所动,居然穿起了女子衣物自我调侃。

诸葛亮最终黔驴技穷,加上东吴伐魏的失败,自己又有病在身,最终被活活拖死在五丈原。

论起以逸待劳,最佩服的还是司马懿,自娱自乐,活活拖死了最大的敌人。

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

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七十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闻刘备将来伐,遣使求和,刘备不许。吴南郡太守诸葛瑾给刘备来笺说:“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来自吴人的议论,只能引起刘备的更大反感,而不会有何效果。蜀汉猛将张飞率兵万人,从阆中至于江州,与刘备会师,但在出发前,被部下张达、范强(史书中为“范强”,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将其写成了“范疆”)所杀。

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猇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

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一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正因为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与袁绍攻曹操的官渡之战、曹操攻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


三十六计

作者:佚名

作者其他作品:《诗经》

《三十六计》简介:《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谋略之一,被称为“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更多)




皖ICP备2023023451号-2

Copyright © LL13.net 联系方式:ll13fw@163.com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ll13f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