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发布时间:2023-05-06 11:08:02 阅读(93) 作者:佚名


【原文】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按语】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诸葛之后,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汹惧。以张守珪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干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守珪曰:“彼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又如齐祖铤为北徐州刺史,至州,会有陈寇,百姓多反。铤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坐街巷,禁断行人,鸡犬不乱鸣吠。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疑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铤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登时走散。

【注释】

(1)虚者虚之:第一个“虚”字为名词,意为空虚、空虚的,与实相对,指军事力量不敌对方;第二个“虚”字为动词,使动,意为让它空虚,显示虚弱的样子。全句意为:劣势的军队面临强敌,却还故意显示空虚。

(2)疑中生疑:第一个疑字,可疑的形势;第二个疑字,怀疑。意为面对可疑的形势更产生了怀疑。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全句意为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他在疑惑中更加产生疑惑。

(3)刚柔之际:这里是指敌我双方悬殊的时刻。语出《周易·解》卦。解,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震上)。上卦为震为雷,下卦为坎为雨。雷雨交加,荡涤宇内,万象更新,万物萌生,故卦名为解。解,险难解除,物情舒缓。本卦初六.《象》辞“刚柔之际,义无咎也”,是使刚与柔相互交会,没有灾难。

(4)奇而复奇:奇妙之中更加奇妙。

(5)兵无常势:用兵没有固定的方式。《孙子·虚实篇》:“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6)吐蕃:唐时国名,属藏族。

(7)瓜州:今甘肃安西县。

(8)王君焕:唐代瓜州常乐人,字威明。开元中为河西陇右节度使,由于击败吐蕃有功,升大将军。后吐蕃攻陷瓜州,回纥等部叛乱,君焕战死。《新唐书》有传。

(9)河西:唐代方镇,在甘肃武威,相当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

(10)张守珪:唐代陕西人,开元中为瓜州刺史,因功官至辅国大将军。

(11)版干裁立:版,夹板;干,筑土墙时,两个板子相夹,当中填土,用杵舂坚实。干就是筑墙时用的夹板两头所立的木桩;裁,同“才”。裁立,刚刚安好。

(12)祖铤:北齐范阳人,字孝征,曾任北徐州刺史。大军围攻北徐州,援兵未至,祖铤孤军守城,终于保住了徐州。

(13)北徐州:北齐地名,在今安徽凤阳东北的蚌埠、凤阳、定远、嘉山等地。

(14)陈寇:陈,南朝的陈;寇,进攻,入侵。公元573年,南朝陈宣帝派吴明征、裴忌领十万大兵进攻北齐。

(15)陴:城上的短墙。

【译文】

本来兵力空虚,又故意把空虚的样子显示在敌人面前。战争中的虚实结合就像《周易解》卦中说的刚柔相济一样,会产生奇之又奇的功效。

【按语翻译】

用兵常常是虚虚实实,没有固定的方式。本来处于劣势,更把不加防备的样子显示给敌方。自诸葛亮以来,运用这条计谋的人为数不少。如唐玄宗时(公元727年),吐蕃人攻陷了瓜州,守将王君焕战死,河西一带老百姓非常震惊。朝廷派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张守珪率领民众修复城墙,刚装好筑墙的夹板木桩,敌人突然来进攻,城中没有防御的器械,民众大惊失色,面面相觑,毫无斗志。守珪说:“敌众我寡,又刚刚经历了战事的劫难,不能用利箭、礌石与敌人对抗,必须用智谋对付敌人。”就在城墙上摆好酒席,与将士们饮酒作乐。吐蕃见了,怀疑城中有伏兵,不敢进攻,便撤退了。又如,北齐祖铤任北徐州刺史,刚到任,就有南陈大军入侵,许多民众惊慌失措。祖铤命令不关城门,叫守城士兵坐在街巷里,街道上禁止行人通行。全城寂然无声,鸡不鸣,狗不叫。入侵的陈国军队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不明情况,怀疑是座空城。正当敌人迷惑不解之际,祖铤命士兵大声叫喊,叫声震天,南陈军大吃一惊,纷纷逃散了。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故事指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大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后人称诸葛亮此举为空城计。

【相关故事】

李广空城计脱险

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抵挡匈奴南进。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带人外出打猎,遇到三个匈奴兵的袭击,宦官受伤逃回。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见地,终于追上,杀了两名,活捉一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也向这里开来。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是为大部队诱敌的前锋,不敢贸然攻击,急忙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李广的骑兵非常恐慌。李广沉着地稳住队伍:“我们只有百余骑,离我们的大营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肯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肯定会疑心我们有大部队行动,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的。现在,我们继续前进。”到了离敌阵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广下令:“全体下马休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着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形势。李广立即命令上马,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这个军官。然后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

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谎,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匈如部将怕遭到大部队的突袭,慌慌张张引兵逃跑了。 李广的百余骑安全返回大营。

最早的空城计战例:郑国空城退楚军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也是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三十六计

作者:佚名

作者其他作品:《诗经》

《三十六计》简介:《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谋略之一,被称为“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更多)




皖ICP备2023023451号-2

Copyright © LL13.net 联系方式:ll13fw@163.com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ll13f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