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06 11:08:02 阅读(106) 作者:佚名
【原文】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按语】
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倘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已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葛亮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檀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注释】
(1)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阵容,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
(2)巽而止,蛊:语出《周易·蛊》卦。蛊,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卦,为阴势。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为谦逊,故说“谦虚沉静”、“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此计引本卦《彖》辞:“巽而止,蛊。”其意是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稳住敌人,乘敌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就可安然躲过战乱之危。“蛊”,意为顺。
(3)共友:与友军联合。
(4)存势:保存阵势。
(5)徒:仅仅、只是。
(6)俨然:很相像。
(7)诸葛亮(公元181—234年):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徐州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初为刘备军师;刘备称帝后任丞相,总理军政;刘备死后,辅佐后主,封武乡侯。此处所引诸葛亮死后退兵之事。
(8)司马懿(公元179—251年):三国时军事家、魏国名将。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人(属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曾为曹操军司马;曹丕称帝后任抚军大将军。
(9)姜维令仪反旗鸣鼓:姜维(公元202—264年),三国时天水(今甘肃甘谷)人。蜀汉诸葛亮死后,为军权继承人,多次率兵伐中原,劳而无功。魏军攻蜀,他坚守剑阁。后来后主刘禅降魏,才被迫向钟会投降。后企图恢复蜀汉,事败被杀。仪,杨仪,字威公,襄阳人(今湖北襄樊)。东汉末年为荆州刺史主簿,后投关羽。刘备进位汉中王,拔擢杨仪为尚书。后主时,随诸葛亮出师北伐,任杨仪为长史、绥军将军。诸葛亮死后,因言行不检,被贬自杀。
(10)若向:好像是指向。若,如、像是。
(11)结营:安营扎寨;此处意为保持着完整的营寨,亦即保持了军队的完整。
(12)檀道济:南北朝时期宋国名将。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初随刘裕从军,历任扬威将军、宁朔将军、冠军将军、镇南大将军,战功显赫。后因朝廷畏其兵权太重,被宋文帝刘义隆指使彭城王刘义康将他杀了。
(13)悉甲:全部披上盔甲。
(14)身白服:身,这里是指身上穿着;白服,便服。
(15)徐出外围:徐,从容地;外围,包围圈之外。
【译文】
保存阵地原形,保持原有的声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我方却暗中转移主力,打击别处的敌人。这就是《周易·蛊》卦中“巽而止,蛊”所说的道理。
【按语翻译】
同友军联合对敌作战,要仔细察明敌、我、友三方面的态势。如果另外发现敌人,必须保持原来的阵势而分兵去迎击。
“金蝉脱壳”并不是一走了事,它是一种分身的法术。因此,当我方大军转移后,依然要旗帜招展,锣鼓声喧,很逼真地保持原来的阵势,这就可以使敌人不敢妄动,友军也不致生疑。
等到我已摧毁别处的敌人返回来,友军和敌人才发觉,或者还没有发觉。“金蝉脱壳”就是在对敌作战时,暗中抽走精锐部队去袭击别处的敌人的计谋。
比如: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伐魏时死于军中,魏军大都督司马懿领兵追袭。姜维命令杨仪指挥部队擂鼓佯攻,其矛头好像是指向司马懿的魏军。司马懿见后便引军退走了。于是杨仪得以完军而归去。又如南北朝时,宋将檀道济被北魏军队围困。檀道济命令军士全戴盔披甲,而自己则身着便装、坐着车子,领军从容地走出敌军包围圈。北魏的军队害怕宋军有埋伏,因而不敢逼近,于是檀道济得以安全归去。
【出处】
关汉卿在元曲《谢天香》第二折里唱道: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得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
金蝉脱壳的本意是: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的战略目标的谋略。
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绝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内容,稳定对方,使自己脱离险境,达到己方战略目标,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转移的机会去出击另一部分敌人。
“金蝉脱壳”是指表面保持军势不动之状态,以解除对方之警戒心,然后再暗中移动主要军力的策略。例如当敌方军力强大,我方无力对抗时,若勉强顽抗,损伤将会更严重,因此应以先撤退再行攻击为上策。但如毫无计策地撤退,必会因受到敌人的追击而有溃灭之虞。因此应先佯装,使对方以为己方无撤退之意,然后在敌方解除戒心之后,暗中组织撤退行动。这就是“金蝉脱壳”的策略。
【相关故事】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终于在第六次北伐时,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军中。
为了不使蜀军在退回汉中的路上遭受损失,诸葛亮在临终前向姜维密授退兵之计。姜维遵照诸葛亮的吩咐,在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对外严密封锁消息。他带着灵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马懿派部队跟踪追击蜀军。
姜维命工匠仿诸葛亮模样,雕了一个木人,羽扇纶巾,稳坐车中。并派杨仪率领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向魏军发动进攻。魏军远望蜀军,军容整齐,旗鼓大张,又见诸葛亮稳坐车中,指挥若定,不知蜀军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轻举妄动。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一向“诡计多端”,又怀疑此次退兵乃是诱敌之计,于是命令部队后撤,观察蜀军动向。姜维趁司马懿退兵的大好时机,马上指挥主力部队,迅速安全转移,撤回汉中。等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再进兵追击,为时已晚。
作者:佚名
作者其他作品:《诗经》
《三十六计》简介:《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谋略之一,被称为“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更多)
Copyright © LL13.net 联系方式:ll13fw@163.com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ll13f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