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发布时间:2024-06-01 15:37:27 阅读(27)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分类:《论语·阳货篇》


【原文】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

(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音kuì,赠送。豚,音tún,小猪。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时:通“伺”,等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6)亟:音qì,屡次。
(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释义】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解读】

本章记载了孔子和阳货两人的一个故事,孔子被阳虎逼迫出来做官的故事。阳虎是谁?估计没有几个熟悉他,不过,他可是孔子一辈子的冤家对头!阳虎,又名阳货,鲁国季孙氏家臣,此人能力强,口才好,但人品极差,曾执掌鲁国国政,史称“陪臣执国政”、“陪臣执国”。孔子和阳货两人不仅面貌相像,而且一辈子不对付,一辈子纠缠在一起。在孔子的一生中,阳虎这厮像幽灵一样时隐时现,他不仅直接羞辱过孔子,还间接造成孔子被匡人围困五日,差点丢掉性命,原因是孔子被匡人误认作了“恶霸”阳虎。在《列子》中记载说孔子“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说的是孔子一生之中颠沛流离,在商周王城之地不受待见,在陈蔡等小诸侯国也不受重视,即便到推崇周礼的鲁国,也是受到权臣家族季氏和阳虎等人的轻视。
青年孔子遭阳虎羞辱,二人的恩怨从孔子青年时期就已结下。《史记》记载: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孔子腰间还系着孝麻带守丧时,季孙氏举行宴会款待名土,孔子前往参加。季孙氏的家臣阳虎阻挠说:“季氏招待名士,没有请你啊。”孔子因此而退了回来。绖,音dié,本义是旧时用麻做的丧带,系在腰或头上。季孙氏是鲁国三大望族之一,为笼络收买人心,故作礼贤下士之举,大宴宾客,广邀朋友,遍请士人。十七八岁的孔子觉得自己也算出身名门,因为他的远祖和殷纣王是兄弟,曾被封到宋国,后因避祸而离开宋国,迁往鲁国,家族日益衰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当时鲁国的一个地方小官吏,相当于现在的镇长。孔子想,现在虽算不上贵族,但还应该算得上是士人吧。初生牛犊不怕虎,孔子鼓起勇气当了一回不速之客,不请自到,腰间系着孝就去赴宴了。可是冤家路窄,在季孙氏家门口遇到了阳虎。阳虎搭拉着脸冷冷地说:“季氏飨士,非敢食子也”(《史记》语)。从这话里看出,他是认识孔子的,对孔子是了解的。既然大摆宴席,还在乎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吗?阳货明显是小人得志,仗势欺人,瞧不起孔子。孔子出师不利,还被阳虎搞得灰头土脸,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中年孔子被阳虎逼迫出来做官,也就是本章记载的故事。孔子步入中年之后,已经具有很高的社会名望。他做了一段时间的官,因为政见不合,不被重用,就罢官回家,以教书为业。鲁国当时的实际朝政权力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大夫把持,三家大夫又实际上被各自的管家控制。阳虎就是其中之一,他作为季孙氏家臣,参与国家大计方针的制定,很多朝政由阳虎等人执掌,史称“陪臣执国政”、“陪臣执国”。阳虎很想请孔子出来做官,用孔子来装潢门面。多次派人传话,要孔子去拜见他,但孔子早就看出阳货的真实面目,一直没有搭理他。阳货一看,孔子不听招呼,就开始想歪主意,他打听好孔子不在家的时候,派人给孔子家送去一只烤乳猪。按照当时的礼节,大夫给士送礼,如果士没有在家亲自领受,就得回访还礼。孔子是何等聪明之人,哪肯轻易就范!他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趁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前去拜谢。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二人竟在路上相遇了,真是冤家路窄,狭路相逢,躲是躲不过去了,孔子只好迎上去。阳货却是大为得意,上去就对孔子进行了一通质问:“过来,我跟你讲话!怀藏本领却任凭自己的国家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不可以吧!想为国家做一点事却屡屡失去时机,这可以叫做智吗?不可以吧!日月流逝,年岁不等人呀!”阳货不愧是个老奸巨滑的政客,你孔子不是整天谈仁论智吗?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看你怎么说!孔子为了摆脱阳虎的纠缠,也因为阳虎是得势者、当权者,不能得罪,只好说“诺”,答应出来做官(诺,吾将仕矣)。好在阳虎很快因为颠覆“三桓”政变失败而出逃,孔子由此躲过了在其手下讨生活的尴尬。
老年孔子因貌似阳虎而受困于匡。《史记》记载: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於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於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意思是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的时候,在鲁国做官,“由大司寇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参与治理国政三个月,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路不拾遗。齐国听说了这件事后担心鲁国强盛了之后会称霸,攻打临近的齐国,《史记》记载: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於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意思是:齐国一面离间鲁国的内部关系,一面又送了八十名美女,文马三十驷。季孙氏和鲁定公欣然接受了,并且三日不理朝政,对孔子的态度也怠慢许多。孔子知道治国大计无法实施,于是怀着沉重的心情,率领众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十四年的生涯。
孔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对他待遇不错,也按照鲁国的标准给了他六万粟的俸禄。但因有人进谗言,孔子怕获罪,决定离开卫国。在去陈地的路上,路过匡地。按说孔子离开了鲁国,与阳虎没什么交集,可阳虎这厮就像幽灵一样,仍然困扰着孔子。阳虎的一生干过很多坏事,其中就包括他曾经残害过匡地人。因孔子与阳虎相貌酷似,匡人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来了,纷纷从四处赶来,将孔子整整围困了5天。孔子派随从向卫国的宁武子称臣,由宁武子出面消除误会,才得以脱离险境。匡人知道围的是孔子后,很懊悔。等孔子从陈国回来时,匡人追到开封杞县境内道歉,杞县裴村店原名“赔情店”,就是因此而来。
阳虎(生卒年不详),姬姓,阳氏,名虎。春秋后期鲁国人。关于阳虎轶事典故有“貌类孔子”、“侮辱孔子”、“不善树人”、“饰奸试主”、“为富不仁”。阳虎原为鲁国季孙氏(季平子、季桓子)家臣,通过控制季孙氏把持了鲁国的朝政。而后在和鲁国三桓的斗争中遭遇失败,逃往齐国后又遭到迫害,辗转逃到晋国,受到了赵鞅的重用。阳虎倾心辅佐赵鞅,几乎使其成为春秋时的霸主。阳虎为人“亲富不亲仁”,认为“为富不仁”,意思是想要富裕就不能太仁慈,仁慈的人是不会富起来的,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他的性格也注定了他要跟最高权力者之间产生激烈的矛盾,而阳虎的一些政治行为十分的残暴,为了自己的目的横征暴敛,敲榨勒索。在孔子的晚年,曾经大骂阳虎是”盗”,可见孔圣人对阳虎的为人十分不齿。


论语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论语》简介:《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是儒家经典之一。当时,其编纂者主要是孔子的弟子仲弓、子游、子夏、子贡等人。全书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444章,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全书约一万五千多字。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更多)




皖ICP备2023023451号-2

Copyright © LL13.net 联系方式:ll13fw@163.com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ll13fw@163.com